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

    基石,以“有境无”为其修学门津。唯识学者认为,一切器间及有情间均由所现。除各派所共认的之外,唯识学更立第七末那(作为第六所依之根)与第八,其中,第八阿赖耶识为一切变现之根本。在此,需要...和诸识共同构成了“”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性能。笔者认为,从总体上而言,就是,或称之为意,或称之为心。譬如佛学中,特别在《成唯识论》中,将前称之为,特别强调其对外境内境的了别作用;将第七末那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4341105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的根源,佛教有二派解说不同──也有综合的:一、主张“过去意”,即无间灭意。以为前念()识灭,引生后念的,前灭识为后起的所依,前灭识即称为意。一、主张“现在意”,识生起的同时,即有意根存在,为所依。如波浪汹涌时,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。此同时现在意,即意根。所以意的另一特征,即认识活动的泉源。依根本教义而论,意根应该是与同时存在的,如十八界中有识界,同时还有意界。 [P109] ...

    印顺法师

    |心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5221829595.html
  • 末那与人生的关系

    则唯指恒审思量的第七。本文内是指狭义末那而言。然此末那通常的哲学家固不知道,习小乘者亦复茫然无知,只认第六意识而为末那。兹据胜智等流的圣言量而来辨别他。  解决意及意识的区别,最简单而爽快的办法是用离合...解答,试看大乘的正义怎样?  先述大乘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:大乘盖谓不能舍去布施相的缘故,乃由内心中末那的我法执影响到而如此的。  换言之,识受末那之影响,以致不能了达世事如幻、万法皆空,故于施等...

    默如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4142660.html
  • 蕴、处、界三科的相互关系

    受用者,谓。能持者,谓六根六境能持,所依所缘故。过现能持受用者,不舍自相故。当知十八以能持义,故说名界。问:何因处唯十二?答:唯身及其能与未来行受用为生长门故。谓如过现行受用相,为眼等所持,未来行受用相,以根及义(境)为生长亦尔。所言“唯”者,谓唯依根境立十二处,不依种受应相识。”由六根为的所依所缘,能持,故依次建立十八界不增不减。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受用为生长门,故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742966.html
  • 佛法的心理观

    意」,即无间灭意。以为前念()识灭,引生后念的,前灭识为后起的所依,前灭识即称为意。一、主张「现在意」,识生起的同时,即有意根存在,为所依。如波浪汹涌时,即依于同时的海水一样。此同时现在意,即意根。所以意的另一特征,即认识活动的泉源。依根本教义而论,意根应该是与同时存在的,如十八界中有识界,同时还有意界。 [P109]     依意生识   ,了别义,重在触对境界的认识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3646766.html
  • 唯识

    唯识●作者:黄忏华居士   (一)五法事理唯识   此宗言一切有情,各各有八,遍行等位心所,各各自体分,及此所变相见二分,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等,及彼二无我空理所显真如。盖森罗诸法,虽体性...┬事相  不相应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假法┘  无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理性   然心王者,之自相。自相者,本相也。心所者,识相应法。识现起时,彼位法,随顺和合,得现起故。色者,八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2148081.html
  • 净影八识义述

    架混合的眼镜。他运用起来幸而不十分自由。比如八,第八只可用第一架眼镜去照。以是真境,亦须真照。第七只用第二架去照;前必用第三架。而新唯识之建立,专依依他起性。所去能亡,唯识性不可以为境,故不就...经说为自性净心。五名真。体非妄故。名真如。论自释言:心之体性无所破故;名之为真。无所立故,说以为如。七名家,亦名宅识,是虚妄法所依处故。八名本。与虚妄心为根本故。……真实自体了别,谓第八。...

    韩镜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70442688.html
  • 月称对于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思想的批判之研究

    足俱能觉受,故知细意识遍任 于身;非一刹那能次第觉,定佑细意遍任身中。” 此细意识即是根本,根本识则是前的所依,因此,此根本(细意识)可说是阿赖耶识思想的原始雏形。(注...为三有因,其余,时间断故,有不遍故,非 有分。”(注10) 前述的大众部虽亦承认有眼识等所依止的“根本”,但它却不论及其根本的属性;可是,据《述记》的说法,说假部所说的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245692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境」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  、法)共计十二种。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 108页  (3)十八界:详加讨论认识的构成要素,所谓「六根」、「  境」、「」是也,详细说来,即包括认识的主观能力的「  六根」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与客观对象之「境」(色、  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及认识内容之「」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  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),共计十八种。  (二)蕴、处、界、各论  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论《宗镜录》以一心为宗的理论旨趣

    的境相,所有都是阿赖耶识所造,是虚妄的,最终,一切的境相成为诸妄识所了别(前)对象,所以执著的对象显现就是相分。除了能藏和所藏外,第八还是执藏,即被第七所执著,把第八执著为真实的“我”,从而...两个层次给予了说明,一方面是对境的攀缘,其实是前对阿赖耶识相分的执著,另一方面是对虚妄自体的攀缘,即第七对阿赖耶识的执著。  此第七但缘见分种子,非余相分种子心所等。唯缘  见分者,为无始时来...

    杨 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865738.html